临习米芾《蜀素帖》几点体会

米芾(1051——1107年),祖籍山西太原,迁居湖北襄阳,后定居江苏镇江。他的行书八面出锋,淋漓痛快,体态跌宕多姿,欹侧劲险。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。

学米芾书法难度较大。他功底深厚,行笔较随意,却又笔笔合法,结合跳动不息的情调来展示自己的天趣。他用笔以“刷字”著称于世,八面出锋,应变自如,临习时很难把握。所以必须多观察,多分析,勤练习,勤纠正。在笔意方面多做些追求,在技法上多下功夫,逐步把握米体的规律。

下面是我临习米芾行书代表作“蜀素帖”,在技法方面的初浅体会。

一、在基本点画上下功夫,掌握千姿百态的要领。

1、横画写法横画变化很多,有右重横和左重横。右重横为露锋横入起笔,用中锋向右行笔,收笔处回锋,笔画左细右粗,左轻右重。反之为左重横。有仰横、俯横。露锋起笔后向右行笔,收笔处回锋,两端略向上翘,中为微凹,面朝上为仰横。反之为俯横。还有两尖横、下钩横、带锋横、上挑横等都要具体掌握其写法要领。多横字要注意其动势变化。如“群”字左旁第二横用仰横,右旁用俯横。如“青”字三横之间,俯仰相映,变化多姿。

2、竖画写法竖画变化也很多。经分析有短竖、长竖、悬针竖、垂露竖、上尖竖、上重竖、左弧竖、右弧竖。对多竖字的处理,米芾很注意动势变化,竖的长短粗细疏密不一,求得生动活泼。有的成相向之势,有的成相背之势。如“杜、作”二字。

3、撇画写法有长撇、短撇、平撇、直撇、弧撇、曲头撇、秃尾撇、带钩撇。一个字中有数撇时,每一撇都要有变化。如上一撇取直势,下一笔取曲势;上一撇藏锋收笔,下一撇则露锋收笔;上一撇短曲,下一笔长直。如:“物、后”字。

4、捺画写法有斜捺、平捺、短捺、直反捺、平反捺、曲反捺。一个字中,上下有捺画的,可分别写成平捺和反捺,或写成捺和长点。一个字中左右各有捺画的,也应有变化。如“效”字左旁曲反捺,右旁斜捺。

5、点画写法有撇点、仰点、横点、俯点、挑点、带钩点、连点。一个字中数点并列时,须有俯仰、疏密、起伏、向背、呼应等变化。如“溪”字三点水上点俯下点仰;如“满”字三点水,上二点用俯点,且上二点疏,下二点密。“泛”字三点水上二点用仰点。

6、钩画写法横折短竖钩,转中有折,圆中有方,笔画圆润。如“满、向、偏”字。竖钩,米体竖钩较难写,有多种写法,有斜钩、直钩、蟹爪钩。如“菊、茱、前、有”等字。一个字有两钩并列,一钩出,一钩不出,如“谢、把”等字。

二、转折用笔时必须加强提按。由于楷书、隶书运笔速度较慢,提按顿挫转换时间从容,在方圆转折中容易掌握提按顿挫。而行书运笔动作较快,容易疏忽必要的顿挫笔意,造成字的轻飘、浮滑等毛病。米芾在字的转折中,用笔十分精湛,极具个性,主要是通过提按、顿挫的交替转换变化得以完成的。而这些运笔动作或先或后、或明或晦,或强或弱、或快或慢的交替转换,产生了各个不同的形状姿态。如“古、独、向、里、风”字。

三、结体在协调中注重对比。米芾行书在要求统一,稳定的基础上常常追求神采飞动的情趣,形成米体的特色。米字的结构多是借偏为正,偏中求正。有的字点画偏重于一侧,有的字形要取得开张之势。如“千”字,中竖偏右,取得左右分量的均势。也有似斜反正,斜中求正。如“今”字,在压低左撇同时,尽量抬高右捺,一低一高,灵动之感油然而生。还有长短对比,粗细衬映。如“群、诗”字左旁短,右边长。如“偏、居、前”字,笔画有粗有细,虚实对比。再有俯仰向背,疏密变化。如“楼、清”字中横画之间构成俯仰之势,生动多姿。如“重、会、缘”字结体疏密有致,黑白明显。还有参差错落,收放穿插。采用部位参差,结构错位,能打破刻板划一,增加字的动势感。如“味”字,把左旁口抬高;“独”字把右旁放低;如“后”字左竖收,右撇放;“秋”字左撇收,右撇放,等等。准确把握米字的这些笔意和结字特点,是学好米字的关键。

作者:陈洪源

来源:书法教育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