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画作伪趣事

文人作伪,历代有之。古代有伪字、伪画、伪书充斥于我们所要继承的文化遗产中。但假作并不等于拙劣,作伪有卑鄙有无聊,也有合情合理。拉开古人作伪的帷幕,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真实的古代文人,他们的无奈,他们的良苦用心,他们的诡谲与聪慧,他们的夺真之计。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侧面窥视古代文人的心态、情操、价值观、审美观,了解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氛围。

一揭成双

有一种复旧方法能使两幅作品几乎完全相同,这就是揭裱旧字画。

自明朝以来,书画最常用的质料是宣纸,宣纸经特殊工艺制成,与纸不同。如果宣纸在制作时一次成形,其厚薄多不均匀,因此必先作极薄的一层,根据其价格宣纸可以加层。一般普通的宣纸也有二三层,厚的有四五层之多。因此,一张宣纸也可以再分揭为数张。这样,书画原作一经商人之手,必设法揭出若干层。由于宣纸用墨极易渲染,几乎每层都可以浸透画家的笔墨,但揭层越多,笔墨越淡,每层的原作也比较淡,作伪者便再用宣纸裱数层,墨迹轻淡之处再照样添补,新墨如很明显,再用熏旧之法使其变旧变暗,真伪便难以分辨。不知此情的人在将古旧书画或名人书画送给裱工装裱时,最上一层笔墨俱佳者往往被他们揭去,被骗后也不知所以。

揭裱旧字画和名人字画最常用的是揭二层,第二层透过来的墨与原作相差不远,再加以重新填墨、润色、装裱、加盖印章,其神采便会溢于纸外,欺人效果更佳。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所藏,各有一幅赵之谦《牡丹》图轴,二者几乎完全一样,经鉴定才知道,沈阳故宫所藏之《牡丹》图,是作伪者揭二层所为。用这种办法“复制”古旧字画和名人字画要求揭裱水平很高。如果稍有懈怠,便会弄巧成拙,不但所揭之书画神采全无,就连原迹也可能被毁于一旦,悔之晚矣。

偷梁换柱

张守中的《桃花山鸟》图是一幅名画,清时为吴守中所收藏,此公深知此画是不可多得之物,十分珍惜,可谓“爱之甚、藏之深。”吴地还有两人,一是装裱书画者,一是当地的官宦。这位有钱的官宦每次走进装裱书画者的店铺,总免不了情不自禁的称赞张守中的那幅《桃花山鸟》图,颇有一种没有此画寝食不安的感慨。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,装裱者眼珠一转便有了主意。

一日,装裱者来到藏画者家中,大讲藏画之道,说画本收藏时间一久,“浆退纸皱”,展玩、卷起时更会破坏原画,需要再用浆糊重裱,然后收藏,画本才能不受损坏。收藏者闻听此言,茅塞顿开,竟“信其言而付之”,把名画交装裱之人重装。

装裱者得到名画,立即请人按原作临摹一幅,等那个有钱的官宦上勾,估计此宦者要来的这一天,装裱者把《桃花山鸟》真迹贴在墙壁高处,宦者果然来了,见此画便询问来历,装裱者说,书画赏玩久了,便生厌恶之情,画的主人准备将此画重新装裱,按原价出售,宦者急不可耐地说:“原价吾所知也,斯画吾所欲也。”装裱者却说:照画的原价卖给你,我一分钱也得不到,这种事情有人去做吗?宦者忙说,当然会有酬谢。于是便匆匆忙忙回家去取钱。

装裱者趁此机会,马上揭下墙上的真迹,把临摹的《桃花山鸟》贴在原处。宦者回来时将画价和酬金一同交给装裱者,看着墙上的名作,十分高兴。这还没完,装裱者故意让人将藏画家的仆人找来,演出一幕将画价交给画主,自己只留酬金的闹剧。最后,将临作装好,交给宦者。

事后,装裱者又将原作交给画主,宦者觉察上当之后,也只能发出悔之晚矣的慨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