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装裱艺术
中国书法和中国书画,在世界的艺术之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。但中国书画和中国画离不开装裱,有书云:“书画赖有装裱助,乃能挂壁增光辉”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中国书画的需求量随之提升,而对书画的装裱要求亦不断提高。中国书法和中国画,大都在帛、绢、宣纸上作成。这些材料绵软纤薄,为了观赏和流传,需要加固加厚。开始,古人用麻纸、布帛等材料在书画作品的背面裱背数层,称之为“裱褙”。后来逐渐从实用转向追求美化,在画幅四周镶接薄型的绫、绢住其他丝织品做外缘装饰材料,因其形状如水池,古人取名曰“装池”。据明代方以智《通雅·器用》载:“潢,犹池也,外加缘则内为池,装成卷册,谓之装潢,即裱背也。”汉以前的书画都是写在竹简和作在缣帛上。古人作画是把缣帛绷在木架上,画好后即可陈列以为屏风。史称秦汉时期的“经卷”、“屏风”都经裱背,这大概是最早的装裱了。动汉后,蔡伦改进造纸术,人们开始在纸上作画,这无疑对书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。晋代书画艺术高度发展,名家辈出。后世要观赏和保存名家之作,必须经过装裱处理,方能流传,故南朝装技术得以发展。到了隋唐时期,由于社会安定,经济发展,造纸技术提高很快,装裱技术也随之发展和完善,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视。史称:“炀帝内府所藏书画,装潢极为华丽。”我国装裱艺术在宋朝达到鼎盛。尤其是徽宗赵拮、高宗赵构,他们不仅有不少书画流传于世,还对宫廷内府书画装裱颁布条例。宋代的装裱格式和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,至今,我们仍把一些横宽或方形圆心裱成仿古“宣和裱”,就是受那时影响。自元朝统治阶级入主中原后,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奴役,各种工艺陷入萎靡停滞状态,故整个元代研究装裱著作很少,亦少有见地。到了明清时期,装裱技艺广泛传入民间,并成为市井之中的专门行业。从而使为宫廷内府和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装裱,开始为大多数人服务,逐渐走入了民间厅堂。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和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,装裱队伍不断壮大,技艺水平日益提高。近些年来,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社会时尚的变化,书画装裱无论在款式、构图、色彩、用料以及实用价值、群体效应等方面的研究,都有新的尝试和突破,不仅注意装裱工艺技术的提高,而且注意到从艺术角度去探讨研究。